开题报告内容:
选题依据:
提起狄更斯所处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经常被说成是一个升平的、井然有序的安定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科学、军事,还是在文化、艺术、道德方面,都是一个全盛的时期。于是,这个时代,就成为英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光辉灿烂的盛世。但是,打开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重新温习一下那一连串的故事和名字,虽然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但不难看出当时英国社会的影子,由他们所组成的那一幅幅画面,带给读者的却是残酷的压迫、贫困的呻吟和无耻的欺骗。这个盛世的外表下,又是何等残酷。狄更斯用自己的文字击碎了官方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美好的图景,从而也为他本人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而本文将着重探讨狄更斯小说具有的狂欢化背景,遵循自己的道德标准,在此背景下,站在他所设计的狂欢舞台上,颠覆维多利亚时期的既有秩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狂欢世界。
选题意义:
因为《双城记》曾选入过中学读本,是狄更斯小说中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一部小说,所以《双城记》在20 世纪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中心。这一阶段对该小说的研究仍然继承上个世纪的研究特点,主要探讨小说体现的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学者们普遍认为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暴力革命。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因为重复研究较多,研究视角较为单调,因此,本文通过另一类视角,狄更斯的狂欢化的语言和写作精神,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所得结论:
从《双城记》的法国大革命入手,狄更斯小说打破了等级制度对人们行为、语言、姿态、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束缚,这种对既成秩序进行反叛与颠覆的精神是狂欢化文学重要的精神体现。狄更斯以洞察世界的锐利眼光,通过狂欢式的描写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全面讽刺、揶揄了法国大革命的人间百态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艺术地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阴暗面。正是通过文学的狂欢节化,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向往,从另一角度寄托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关键词:
19世纪欧洲文学,狄更斯,狂欢
文章结构: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贵州省布依族特色美食名称英译策略文献综述
- 新闻标题翻译中的目的性策略文献综述
-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Love Beyond Language《千年敬祈》:爱无言文献综述
- 谁献给了艾米丽的这朵玫瑰: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Who Presents This Rose for Emily: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文献综述
- 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探索狄更斯的“孤儿”情结 Exploration on Dickens’ orphan complex from Jung’s analytic psychology文献综述
- 浅析小说《木马赢家》中的家庭教育Analysis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Novel The Rocking-Horse Winner文献综述
-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研究文献综述
- 翻译“质量”与译者身份:关于母语对译文的影响文献综述
- An Ethical Literary Analysis of Amelia Sedley in Vanity Fair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名利场》中艾米莉亚·赛特笠的形象文献综述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xical Richness between Advanced English Textbooks and TEM-8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xts 《高级英语》教材与英语专业八级阅读测试词汇丰富性对比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