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1.大麦及其药用价值简介
麦苗是一种天然的食疗佳品。早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已经对麦苗的营养保健功能有了高度的评价,即“麦苗,气味辛、寒、无毒。消酒毒、暴热、酒疽、目黄。捣烂绞汁口饮之,又解虫毒,除烦闷。解时疾狂热,退胸隔热,利小肠。作韭食,甚益颜色”。现代大量研究也表明,麦苗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活J哇酶,有减肥、降脂、抗氧化的功能。[1]
大麦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啤酒酿造原料,同时富含户葡聚糖、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甜菜碱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胆固醇和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理活性。[2]其中多种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阿魏酸、香草酸、丁香酸、花色素苷等。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高并且比较稳定,总多酚含量可以达到1200-1500㎎/㎏。[3]
2.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方法
目前,具体的检测方法有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法(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4]、总自由基清除抗氧化能力法(total peroxyl radical trapping antioxidant parameter assay,TRAP)[5]、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法(total oxy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TOSC)[6]、1,1-二苯基苦基苯肼检测法(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荧光光度法[7]、化学发光法[8]以及其它清除自由基的检测评价方法。[9-10]因为物质在机体内起作用的正是其总的抗氧化能力,所以用总的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TAA)来评价物质的抗氧化能力。虽然体外测定抗氧化活性的方法有多种,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有效地评价被测物的抗氧化活性。因此,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对于评价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且体外抗氧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样品消耗量少等优点。[11]
本研究采用的是DPPH法和Fe2 邻二氮菲法研究大麦幼苗抗氧化活性。
3.DPPH法研究抗氧化活性的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
(1)DPPH法研究抗氧化活性的原理
DPPH自由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稳定的有机自由基,其分子式是C12H12N606 (Mx=394.32),结构中含有3个苯环,1个N原子上有一个孤对电子。[12]其甲醇或乙醇溶液呈深紫红色,并在515-520nm范围有最大吸收峰。当向DPPH自由基溶液中加入自由基清除剂,孤对电子被配对,深紫色的DPPH自由基被还原成黄色DPPH-H非自由基形式,其褪色程度与所接受的电子数量成定量关系,因而可以通过吸光度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清除DPPH自由基是DPPH法的根据。
根据反应机制可将评价抗氧化能力的方法基本分为两种:基于H原子转移(H-atom transfer,HAT)的反应和基于电子转移(electron transfer,ET)的反应。以酚类物质(Ar0H)为例,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反应有两种机制:直接提供酚的氢离子给DPPH自由基(HAT反应),从酚(Ar0H)或其酚阴离子(Ar0·)转移电子到DPPH自由基(ET反应)。具体是哪一种途径取决于溶剂的特性和/或待测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一般在非极性溶液中HAT机制占优越性,但在极性溶液中,如乙醇、甲醇,DPPH自由基能和酚(Ar0H)形成较强的氢键,从而ET机制占主要,二者也可同时发生。[1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