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现状及发展趋势:
肝素是世界上最有效和临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药,而中国是肝素钠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所以关于肝素钠制备的工艺改进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肝素钠的制备工艺经历过很多的学者研究改进,至今,其工艺的改进还在不断探究中。
在2010年,齐文静进行了高活性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及活性研究,研究了beta;-消除降解法制备低分子量肝素钠的工艺路线,通过改变酯化时间和控制降解时间,制备出了最佳分子量范围的低分子量肝素钠。其中重点研究了低分子量肝素活性的提高。最终使经过酶修饰过后的肝素活性中心数量大大提高【1】。同一年的肖中平也进行了低分子肝素这方面的研究。以肝素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了氨基糖胺聚糖的结构。其次,以肝素寡糖为底物研究了三种肝素酶的选择性和水解类型。再次,在全面深入地了解肝素和肝素酶的性质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低分子量肝素【2】。
在2011年, 美国Cynthia D等人进行了基于比色微板分析法进行对肝素钠或粗肝素中多硫酸软骨素的敏感检测的研究,他们在基于水溶性阳离子聚噻吩聚合物 ((LPTP)和肝素的肝素酶消化基础上,描述了使用96孔微量板法测定肝素中的多硫酸软骨素。结果发现肝素digest—LPTP检测OSCS污染比USP SAXHPLC或其他已发表的检测方法更敏感,对常见的肝素杂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通过广泛使用的实验室设备进行高通量筛选【3】。
在2012年,徐俊涛进行了酶解法制备肝素钠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他分别用几种对小肠黏膜进行酶解,研究酶解过程中酶底物比、温度、时间、盐浓度、pH与料液比等影响因素。在实验结果中,他得出了碱性蛋白酶水解小肠黏膜、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黏膜酶解液以及粗品肝素钠精制合适的工艺参数。结果所得肝素钠对比当时工业水平,提取率提高显著,产品效价可提高至120U/mg【4】。
2014年,崔斌进行了肝素钠精制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工艺探究。他分析得出产品纯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杂质含量偏高。他通过改变树脂吸附工艺,最终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在当时保持了较高水准【5】。
2016年,黄满红研究了肝素的提取精制和用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他以猪小肠粘膜为原料,主要研究了粗品肝素钠制备工艺中酶解、吸附与洗脱的条件。他按照所得条件,制备得到的粗品肝素钠效价为83U/mg,得率2.12%,蛋白质含量19.26mg/g,产品色泽为淡黄色,达到了最终精制肝素钠对原料的要求。另外,他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的方法,分析亚硝酸降解的温度、溶液pH值、亚硝酸的浓度及降解时间四个因素对低分子肝素质量的影响。最终得到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的条件为亚硝酸的浓度0.6%、溶液pH值2.6、降解的温度25℃、降解时间4.0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LMWH的得率为45.4%【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