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背景
茯苓又称茯菟、茯灵、松薯等,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ro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我国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省。茯苓是一味使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各版药典都有收载,其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体倦乏力以及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症。(1)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茯苓菌核内侧的部分称为白茯苓、具有健脾作用;外侧部分被称为茯苓皮、具有利尿作用;带有松树根的菌核被称为茯神、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肿瘤抑制、免疫增强、抗炎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茯苓多糖具有抑制肿瘤,调节机体免疫等功能,多用于治疗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晕眩等症。茯苓酸属于茯苓中主要成分四环三萜酸(统称茯苓素)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癌等作用(4)。茯苓不仅可以入药,而且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有美容护肤的作用。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性平,味甘、淡,功专利水、消肿,主要含有四环三萜酸和多糖等成分。有文献表明,不同产地的茯苓皮中三萜类成分的含量远比其茯苓中三萜类成分含量要高的多(6.28-12.34倍),但是在茯苓的产地由于茯苓皮价格远低于茯苓,故大量茯苓皮被丢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药理试验表明,茯苓酸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癌等作用(4)。茯苓药材中三萜类成分为其重要化学成分,但目前缺乏其专属性成分定性和定量方法,也无该类成分的化学对照品(3)。
目前,各国相关法规对茯苓的质量控制均比较简单,除了理化鉴别,灰分、水分或重金属检查等通用项目外,并无含量测定等项目,特异性明显不足。虽然目前茯苓传统功效的相应物质基础仍然不十分明确,但是从茯苓中分离得到的三萜,如茯苓酸、去氢土莫酸和猪苓酸c在药材中含量较高且较具特征性;另外,茯苓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活性。因此,为了更为全面地评价和控制中药茯苓的质量,可将三萜单体和总多糖联合作为茯苓的含量测定指标,并应对其相应的测定方法进行建立与完善。从方法学的角度而言,多糖的凝胶渗透色谱模式,即基于分子筛分离原理对多糖类成分进行分析的色谱指纹图谱,由于能够给出更多信息,已经被国外学者提议用于真菌的质量控制,茯苓多糖占该药干重的90%以上,且种类繁多,因此该模式在茯苓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前景(5)。本实验主要研究茯苓皮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二、拟研究或解决问题:
1.茯苓药材中三萜类成分含量甚低,虽然茯苓皮中三萜含量较茯苓中多,但总体含量较多糖还是少之甚少,所以在实验中很难获得三萜类成分,因此对于实验时用的溶剂及其浓度、提取方法及提取次数、实验的温度等,都要提前研究。
2.由于茯苓三萜的标准品很难获得,准确测定样品中的茯苓三萜含量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得要参考文献,《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等参考书自己来制备。
3.据文献记载,在提取茯苓中有效成分三萜类物质时,有用甲醇,乙醇,氯仿,乙醚等溶剂提取,结合本实验要得到茯苓三萜类物质的纯品的目的,所以预计采用乙醚提取。在分离茯苓中的化学物质时,有硅胶柱层析法,高效液相,薄层色谱等法,鉴于薄层色谱分离效果好,简单易操作等优点,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