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心脑欣胶囊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3 22:20:11

1 文献综述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是我国乃至世界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1],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而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其致病因素复杂,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病变坏死,最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尽管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继发损害的病理过程存在差异,但炎性瀑布反应、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细胞凋亡或坏死等是其共同特征[2],在所有情况下,脑卒中最终都涉及脑细胞的死亡和功能障碍,以及造成受损大脑区域的神经损害[3]。在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静脉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再灌注仍然金标准,t-PA是唯一经过美国 FDA 认证的治疗药物,但其局限性在于只在一定的时间窗内有效,且对再灌注损伤无效;机械取栓可延长治疗时间窗,弥补静脉溶栓的不足,也可清除溶栓药物抵抗的顽固血栓,但机械取栓是一种有创操作,对操作者和取栓设备的要求极高[4]。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抑制脑卒中造成的一系列损害,并且多种神经保护剂的临床效果不佳,诸多药物在临床转化中未取得理想疗效可能是由于卒中多种病理机制造成神经细胞损害而治疗上并未多层面兼顾[5]。因此开发多靶点协同治疗策略的药物抑制脑卒中继发性损害仍是目前的挑战。

中医药目前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疗效确切,且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成分的特征,可通过调控多个病理环节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心脑欣胶囊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之一,其由红景天、沙棘果和枸杞三味药物组成。红景天能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血液中单核细胞和血管内膜巨噬细胞的流动性,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内壁沉积,促进内皮舒张因子释放,阻止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沙棘果含有醋柳酮,具有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心、脑血液循环,枸杞子具有一定的降血脂、血糖作用。凌小兰等[6]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心脑欣胶囊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区的血氧供应,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细胞损害,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及脑功能的重建,从而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曹玉山等[7]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心脑欣胶囊可改善红细胞膜内微环境,有利于心肌、脑组织血氧供应,纠正脑缺血病理状态。蒙兰青等[8]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到心脑欣胶囊可能通过改善脑部血流、血液流变学而达到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目的。这些研究者均是从症状和体征,或血液流变学指标来观察心脑欣胶囊的临床效果,从其组成中药简单的描述了心脑欣胶囊并未探究其具体作用靶点及机制。

虽然上述研究者都证明了心脑欣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但是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具体作用靶点及机制尚不明确,且经检索没有心脑欣胶囊治疗脑卒中疾病相关报道,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网络药理学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兴起,其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体性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成为近年来中药研究的常用手段;分子对接是通过受体的特征以及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来进行药物设计的方法,它作为一种结合了物理化学原理和科学计算算法的新兴研究方法,为探索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行的研究策略[9-10]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技术,对心脑欣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多个角度探讨心脑欣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及靶点,并为心脑欣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心脑欣胶囊的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思路。

2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虽然有临床证据显示心脑欣胶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针对心脑欣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

3 采用的研究手段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对某种疾病产生作用的全部药效成分的总和。目前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有系统分离法、血清药物化学、谱效相关和药动学-药效学(PK-PD)等方法。中药是如何在体内产生作用,其分子机制是什么,随着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也成为一种趋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