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苷元的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6 19:29:3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明确牛蒡子苷元抑制结肠炎的作用,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采用的研究手段主要采用DSS结肠炎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如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等。所在教研室具有动物房、细胞房并拥有相关配套器材,如超净台、培养箱以及多种显微镜,同时还具备QPCR仪、western blot电泳仪、流式细胞仪、低温离心机和超低温冰箱等设备。实验室目前的设备能够满足本课题实验所需。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且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溃疡性结肠炎进程中,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该病的发生与发展,其中PI3K-AKT-mTOR、TLR4-MyD88-NF-kappa;B以及MAPK信号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调控最为关键。本文对以上参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进程的主要信号途径进行重点阐述,并对我国传统中药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牛蒡子苷元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理作用进行展望,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牛蒡子苷元,信号通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程漫长,发作反复且病见于任何年龄,病因尚不确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UC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如口腔溃疡、关节炎、脊柱炎、肝胆管炎、眼葡萄膜炎及皮炎等[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UC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UC患者癌变的几率。因此,充分认识并了解UC的发病机制对于治疗及控制UC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为止,UC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UC的发病主要与遗传、环境、饮食、感染、精神、免疫等因素有关[2]。同时也有研究发现,肠道内粘液层中MUC2黏蛋白的缺陷与UC的发病机制有着直接的联系[3]。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如,NF-kappa;B、TLR4-MyD88-NF-kappa;B、MAPK、JAK/STAT、PI3K-AKT-mTOR、Wnt和Notch)[4],其中尤以PI3K-AKT-mTOR、TLR4-MyD88-NF-kappa;B以及MAPK最为重要,本文对参与UC进程的主要信号途径进行重点阐述。

1.UC进程中所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